第一明君

个人电影榜单十佳 | 二零一七年度

弥生电影局:



      年度十佳影片,对于所谓的排序太天马行空,此次影片榜单区分了海外影片十佳和华语影片十佳,这其中确实会让各位产生一种矛盾点,但是为了更好区分观影体验以及在选择影片观看的时候,能在其中产生部分的选择借鉴。所以,你且查阅,勿喜即是鞭策。




Part 1  2017年度海外影片十佳(无伤大碍的排序)




1.《敦刻尔克》 克里斯托弗·诺兰  英国



      诺兰并没有将Dunkirk作为一部战争片来拍,而是作为一部关于幸存者的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和二战并不是故事的核心,而只是给这个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和舞台。一方面诺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战争,因此难以真正拍出战争片精髓,另一方面他认为电影中关于战争的所需要表现的一切已经被《西线无战事》等经典老片说尽了,无非就是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战争使人失去人性一类的老话,基本很难再讲出新意。因此他只是打算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讲述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诺兰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观影体验,那就是IMAX 2D。






2.《请你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卢卡·瓜达尼诺  意大利




      影片对小说文本的视觉转化与内涵延展实在是厉害,导演通过精准的艺术指导赋予其无与伦比的电影质感。电影的场景设计有着南欧乡间田园的画风,配以小说的诗集台词,钢琴声的配乐和伴奏,让影片看上去仿佛一首夏天的田园诗。片中多次出现的杏汁、桃子、波光粼粼的湖水、喷泉泳池,都是对欲望满泄的隐喻。影片充分调动了影像化叙事的各种可能性。将简单的东西表现的高级和具有美感。没有离奇和大转折的剧情埋伏,而是通过两位演员自然细腻的肢体动作与心理变化,娓娓道来,简单即是顶级。






3.《海边的曼彻斯特》 肯尼思·洛纳根  美国


       首先严格意义上这部影片不能算是2017年度里的其中一部,按照实际的上映时间,只能归纳在2016年度。但是今年卡西加冕奥斯卡影帝,而且中国艺术放映联盟又将此影片在其所有成员院线进行上映,着实满足了国内这一批文艺片的发烧观影者,所以纳入我们“观影时间”,2017年影片榜单有它一席之地。影片不必多说,看了四次,每次都被哭得扭曲人生,整个故事都是寒冷和疏离的,全片情绪的最高点在53分钟到68分钟,一组长达15钟的回忆,给了观众沉重的一击。






4.《逃出绝命镇》  乔丹·皮尔  美国



     《逃出绝命镇》绝对是现象级的,把“白人意识“放进黑人身体里的创意实在太绝了。影片用黑人的身份焦虑制造着紧张和冲突,同时以荒诞的戏剧台词讽刺着伪善的白人阶层。 很多美国人欢呼,奥巴马当选总统解决了困扰美国百年的种族主义隔阂,有色人种仿佛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但根深蒂固的偏见并没有消退,只是变得更加隐蔽。《逃出绝命镇》就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揭开了这个面具之下的偏见面容。






5.《三块广告牌》马丁·麦克唐纳  美国



       影片里面三位主要人物都是有着强烈的双面性,幽默、荒诞、痛苦、同情感、人性、美德,三个人物互相交织,互相对手,将这些情愫的成为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最终可能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最初的暴力和愤怒。影片的结尾结束的恰到好处。等待男女主角的是一个遥远的问号,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拼?我不知道,那里不再是广告牌的阴影之下,也因此而意犹未尽。它带上了艺术的普适性,这个小镇不只存在于美国,也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三个人就演出了一个现如今美国国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戏剧般的感官体验和配乐,着实过瘾。






6.《圣鹿之死》 欧格斯·兰斯莫斯  英国




       令人坐立不安的惊世制作,反乌托邦大师反乌托邦大师欧格斯·兰斯莫斯(《狗牙》、《龙虾》、《阿尔卑斯》)入围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新作。影片核心重点很简单,就是讲述拥有痛苦经历的少年对外科医生全家的复仇之路,套用阿伽门农与伊菲革涅亚的神话讲述了一个现代复仇与献祭的故事。在《敦刻尔克》当中有出色表现的年轻演员巴里·基奥根给我们演绎的是如何逼死科林·法莱尔和妮可·基德曼。






7.《脸庞,村庄》 阿涅斯·瓦尔达/JR  法国




      此刻想给自己一个掌声,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把一部纪录片放入到影片榜单十佳当中来。纪录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属性。影片展示了阿涅斯·瓦尔达本人和摄影艺术家JR在法国全境内开着小货车旅行,途中不断为普通人拍摄巨幅艺术照片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事件进程、人物状态的现场捕捉,也充斥着随性的摆拍甚至虚构的成分。不过,瓦尔达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维护一种所谓纪录片的既定规则,甚或对于这样一位将近90岁老人的来说,她本人就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像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自赏”,它恰如其分地融合了瓦尔达性格中的种种可爱之处和艺术行为的真诚与高尚。






8.《莫娣》 艾斯林·沃什  爱尔兰




      影片在2016年9月份在特柳赖德电影节上第一次正是面世,然而时隔一年之后才在爱尔兰正是上映,之前对于这部影片先前的各种宣传信息几乎可以说没有,但是当偶然一次机会看完了这部影片,你会发现跟你第一次看《恋恋记事本》一样的甜,至少在这个过程当中,横跨三十年的一种情感培养和衍生,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十有八九都最终会落入到凡间,睁眼看到现实中的一切,然而庆幸的是,身边还有一个无休止的陪伴你的人,人生冷暖,早已被框架在身躯之外了。






9.《无爱可诉》安德烈·萨金塞夫  俄罗斯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利用此部影片刺穿了现实中爱情的泡沫和好莱坞电影制造的梦幻式爱情,给你没有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他刨离了一切可以制幻的柔光效果,以惨烈的原图原色,逼你看清最终的结局。爱情在影片中,以无法止血的态势迅速枯萎。连大段的情欲场景都显得冰冷刺骨。全片在无尽的悲剧轮回中,将你打入绝望的谷底。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生活宿命般的周而复始,一次次无望的重复。






10.《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洪尚秀  韩国




      洪尚秀第一次通过一部影片把自己的私生活的蛛丝马迹放入到了这部影片当中,拷问的一切的情感终究来自男与女,金敏喜近乎神级别的表演,就如同她本就经过了所谓的感情的严刑拷打。去到两个不同的海边,遇到当地人问了同样周遭的问题,孤独和欲望,寒冷和饥饿。爱让所有人都变得不正常了,你自认为自己是怪物了,但是在别人眼里你再正常不过。成年人的世界,除了感情,剩下的就是千夫所指和默不作声。











Part 2  2017年度华语影片十佳(无伤大碍的排序)





1.《芳华》 冯小刚 中国大陆




      七刷,这是我交给《芳华》的成绩单。不让善良过时,不让委屈永恒,集体,他们可总是能先发制人的抛弃了你。冯小刚正在做着在他之前第五代那批导演当初所做的事情,他挑着自己擅长的在导演。 一群人的芳华,而芳华散尽过后除了过往的喧嚣,还有对时代、命运的反思。这一代人在红旗下生长,通过呈现那个时代的热血激情,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主义情怀的价值思索。青春就是付诸流水的一切,且来且去,留得半生迷。






2.《一念无明》 黄进  中国香港




      通过一个暴躁症患者在高压城市里的遭遇来质疑宗教、社会机构、邻里关系的失效,最后只剩下亲情在勉强支撑。全片都散布着昏沉游离的配乐,没有给观众提供情感的出口,连结局也是未知无解的。作为导演处女作,真的很大胆。镜头对准香港高屋下狭窄的生活空间,刻画出各路人群无奈、冷漠的面庞,平实、逼真的写实感强劲有力。前半部分蒙太奇剪切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交织开来,一方面揭开余文乐饰演的阿东误杀母亲的真相,另一方面展现阿东与曾志伟饰演的父亲黄大海面对现实压力的自救及无情的打击。






3.《不成问题的问题》 梅峰  中国大陆




      欧洲极简主义手法运用得非常纯熟,大量使用固定长镜头来沉淀情绪,越往后看越鞭辟入里、如鲠在喉。极其工整的构图与黑白影像勾勒出中国人情世故的社会弊病。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隐喻和讥讽的野心贯穿全片。观影过程中考验观众的耐力和自省能力,你也可能是影片中所讽刺的千年历史车轮沿袭下的民族陋习的一份子。影片将三人分三段,将人情贯彻全片,将人情事娓娓道来,然后在最终却以春宵梦结束。






4.《八月》 张大磊  中国大陆




      整部电影均以黑白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张大磊向自己的父亲致敬,我之前在平台上说过,张大磊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完完全全搬进了“八月”的剧本中,甚至连所处的地区都选址在内蒙古,在那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西北小城中,基本都能概括了当时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大背景无奈,张大磊将以一个家庭为视角,渲染的程度被放大到极致。至于影片做后黑白转入到彩色的那段画面以及最后那句“仅以此片献给父辈”,都是张大磊做完影片之后进行补拍的,因为他认为整部影片在最后父亲的妥协和美好的逝去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才去录制了影片中父亲到底在做什么,加入了现场的画面。






5.《冈仁波齐》 张杨  中国大陆



      实景拍摄磕头到拉萨的朝拜全过程,体验堪称世界上最艰辛的朝圣。尼玛为偿叔叔的夙愿,与同村一行11人踏上了去拉萨的朝圣路,二千公里,几步一拜、五体投地的苦难路,11人全是非职业演员,一路费用由各自干活挣得。其中有孕妇、老人、小孩,他们将经历日晒雨淋、途中产子、山石滑坡等磨难。电影没有剧本,历时一年拍摄,全程藏语,纪实与虚构结合。对信仰,对人生,对电影的认知都是新的启迪。






6.《日常对话》 黄惠侦  中国台湾




     《日常对话》获得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侯孝贤监制,今年台湾申奥影片。这些头衔成就了今年台湾最佳电影。这部同志纪录片,是导演黄惠侦自二十岁开始为自己的同志母亲拍摄的纪录长片。因为母亲牵亡魂的工作及女同志身份,再加上父亲家暴的童年回忆,让黄惠侦的成长过程被贴满标签,透过《日常对话》的拍摄过程,以及自己也成为母亲的身份转换,她决定逼迫自己去靠近、去重新理解母亲,于是有了这部片的诞生。






7.《我的诗篇》 吴飞跃/秦晓宇  中国大陆



      美人济贪,英雄济富,没有人上过梁山。以这些诗人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对于现行社会生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清醒与真实。现代社会的最为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把每一个有力量的人,要么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要么将其推向边缘群体,使其无从反抗。于是,对于认识到这一点的诗人来说,死亡或许就是其反抗和挣脱宿命的唯一方式。诗歌之于这些农民工,既是个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他们超越此岸苦难生活的灵魂解药,让他们在文字的宣泄中,得以苟活于世。这里需要特意说明的是,总制片人是吴晓波。






8.《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凯文·麦克唐纳 中国大陆




   “ 影片讲述蔡国强 80年代从泉州出发,30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纪录片中也揭露他壮观艺术背后的另一个真实—内心的脆弱、挣扎、妥协,和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深厚内敛的家国情怀。”火药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东西,所以在点火之前,很多事情你都不知道的。点火的时候,其实你该做的都已经准备了,那接下来就是靠这个材料的生命,和艺术家背后看不见的、自然的力量。






9.《相爱相亲》 张艾嘉  中国台湾





      我是一个不怎么会买张艾嘉账的人,但是仅通过作品而言,《相爱相亲》张艾嘉耐心踏实的讲了一个牵涉三代人的情感故事,姥姥为爱甘守枯坟半世纪;妈妈在中年危机里挣扎迷惑;女儿在等待中保留对爱的期待。三段故事互文交融,冲突倾轧,几位性格丰满的角色哭过、笑过、闹过,最后为爱握手言和,相互成全。张艾嘉就这样不露声色的逼迫你的情绪,直触心底的带出你的眼泪。 影片克制且细腻入微的通过一家三代难以调和的观念冲突来折射出新、旧时代的碰撞。






10.《暴雪将至》 董越  中国大陆




      董越把张枣《镜中》中那句著名的诗拍成了电影: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他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因此,不论是余国伟和女尸案杀人犯,还是燕子和燕子们,他们都不能顺利地逃离自己的身份,因为一旦逃离便意味着落网,也只是由一个悲剧过度到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们不是由于无法适应社会而罹难,而是由于拒绝妥协与顺应,更不是无法分辨真实与想象而濒于疯狂,而在于他们顽强地、固执地生活在自我创造的内心世界。

















电影该被更多人看懂


如有交流,我在等你













评论

热度(908)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